“不把黄谷村变个样,让老少爷们富起来,我死不瞑目!”他的入党誓言依然在大山深处回荡,可斯人已远!
8月2日,年仅59岁,当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的他积劳成疾,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,长眠于生他养他的大山,永远离开了朝夕相处、日夜牵挂的村民。
他,就是临朐嵩山生态旅游区黄谷村原党支部书记国际成,用一颗赤子之心兑现着自己的承诺,带领全村父老乡亲,让一个昔日“讨饭村”逐步走上富裕路,他却将自己的青春、热血、梦想和希望镌刻在崇山峻岭间。
“穷不会生根,福不会天降,幸福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!”
黄谷村地处临朐西南部山区,沟深谷险,全村80多户人家零零星星地散居在海拔700多米的崇山峻岭之中,村民出门不是上山就是下坡,通向村外的是一条挂在山腰的羊肠小道……
1984年冬,黄谷村支部班子改选,12名党员齐刷刷举起了手,年仅28岁的国际成成为当时嵩山乡最年轻的支部书记。
国际成当上村里“一把手”,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。“咱们不如走出山门闯一闯,何苦去当这个出力不讨好的穷干部!”妻子孙启花心里一百个不乐意。
“大伙这样穷,你不干我不干,到哪辈子能翻身。既然大家信任我,我就要干出个样来。”说服妻子,国际成更是在为自己打气。
治病找病因,治穷找穷根。治水整地,他点燃起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。
“国际成是一个庄户好把式,哪里活最重,他就出现在哪里,搭上手,喊着号子,摽着膀子带头实干。”村民张文友说。大干苦干三个冬春,投资7.5万元,投工近万人次,用掉了炸药2000多斤,压断了几百条木杠子,磨秃了上百根钢钎,终于建起了5座高3米,长30多米的蓄水塘坝,每个塘坝可蓄水2000多方。
有了水,多打粮食这一解决村民温饱的“良方”就有了“药引子”。第二年,小麦由过去每人每年不足30斤增加到150斤,村民彻底结束了吃粮靠“统销”的历史。
“不怕没钱,就怕没志,挖穷根要有一股钻劲、韧劲、挤劲!”
有了水,村民的吃饭问题解决了,可国际成心里明白,引来致富水,并不等于挖了穷根。
“行路难”是村里的另一个“老大难”,路的问题又摆在了国际成眼前。1986年,国际成联合附近村多次向上级跑项目,总算在县乡立了项。
“拼命三郎”国际成干起活来不要命,搬石子、运水泥、砌石沿,天天靠在工地,累了和衣就睡在工棚里。可修路就要占地,地本来就少,村里不接茬,国际成就把自家的地调给人家。当年,一条宽4米的出村路硬生生得用镐挖用锨铲给整出来了。2007年,借村村通政策,国际成又带领大家修建环山路7000余米。小山村不仅通上了货运车,也通上了客运车。
“国书记撇家舍业,一心扑在集体上,把大伙的事当成自己的。”淹子岭村支部书记国成勤这样评价曾经的老大哥。翻开国际成留下的工作日记,架电、修路、建学校、栽果树……上面记得密密麻麻。
如今的黄谷村,村庄面貌焕然一新。春华秋实,四季宜人,尤其是阳春三月,杏花盛开,漫山遍野,间以桃红、柳绿、松青,把黄谷村妆扮得更加绚丽多姿。
“当村干部不仅要吃苦,还要吃亏,怕吃亏就别当干部!”
“做任何事老国都以身作则,一碗水端平,一个标准办事,不当特殊村民,不做例外事。”说起搭档,现在主持村里工作的国洪宝眼圈红红的。最为感人的是,国际成外出跑项目、筹资金,不但不向村里报一分账,相反为求人办事,抹不开面子,总是让妻子摊上煎饼,捎上点土特产。
“富不富,看看他家的房和屋;贪不贪,看看他的吃和穿。”直到2014年,国际成住的是全村最破的房子之一。要不是妻子吵着翻建房子,以备给二儿子说对象,他们一家至今还住着老房子。
是铁汉,却也最软弱。去年冬天,国际成肚子越来越疼。今年正月,到潍坊出门,亲戚硬把他拉到市立医院查体,一查竟是胰腺癌晚期。
8月2日,农历6月18日。国际成闭上了双眼,生命定格在59岁。
8月5日,国际成出殡的日子。这一天,久旱无雨的天空突然下起了雨。那一段时间里,一条微信在朋友圈中热传,微信文字不长,同时配发着几张照片,每张照片都跟着一段说明:“自发冒雨前来为国书记送行的黄谷村村民”、“国书记生前格外照顾的残疾人段士户前来送别”、“九十多岁的老人让儿子把自己背到路边送国书记最后一程”、“冒雨参加吊唁的老人”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