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生实习 别当匆匆“过客
作者:jiayan 日期:2015-07-18 浏览

 暑假进行时。每年这个时侯,我们总能在不少企事业单位发现年轻而陌生的面孔,酒店、银行、媒体、顾问公司、居委会……从校园到社会,从大学生到“社会人”,“实习”之路该如何走?是匆匆来去混一纸鉴定,还是静下心来,脚踏实地为将来就业“预热”?

  记者调查

  A、专业对口,为将来就业铺路

  这个暑假,厦门大学大二学生小威就要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实习了。就读政治系的他对将来的职业定位很明确——— 当公务员。而实习,就是为将来的就业铺路。他选择了一个很不一样的实习地:居委会。小威说在居委会可以做一些和行政有关的事,将来真正参加工作了也可以更快地适应。

  日语系学生小周也想利用假期多锻炼。小周说,以前怕影响学习,所以一直没有实习的打算,但现在已经大二了,是时候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了。在她看来,实习是在自己和社会之间搭一座桥梁,积累一些社会经验、为就业增加砝码。小周想要去日企或者培训留学机构,这样做能学以致用。

  2007级人力资源系的张同学已经是实习场上的“老兵”了。去年暑假,小张到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当行政助理,帮助处理一些文案。虽然没有实际接触到人力资源方面的业务,但她认为实习经验对专业水平的影响还是很大。

  “在做‘青年投资项目’的考核单时,我就了解了一些创业的过程,为将来自己创业打下基础。”实习结束后,小张参加了校“职业生涯规划挑战赛”,并夺得第二名,她很感激那段实习经历。

  B、了解社会,为适应社会奠基

  学习旅游管理的大二学生小吕也是实习大军中的一员。朋友介绍她去一家酒店实习,为期一个月。在小吕看来,实习是一个真正了解“什么是工作,什么是社会”的机会。

  “体验不同的生活,是实习的核心价值所在。”在实习中,小吕体会到了酒店服务员的喜怒哀乐,熟悉了基层的一系列工作环节,也了解了这个行业的细致和琐碎,这为她将来步入社会、适应社会做好了心理准备。

  工商管理的大二学生小邱是个实习“发烧友”,几乎每个寒暑假,他都会找一个实习岗位。去年暑假,他在一家顾问公司帮忙做调研。虽然做的只是搜集数据、发放调查问卷等简单工作,但他乐在其中。虽然几次实习和专业都没有太大的联系,但他觉得“实习得到的是更宝贵的社会经验”。这也是他热衷实习的原因。

  而对于大二新闻系学生小陈来说,报社的实习机会与她的专业非常“对口”。每天跟着记者或是独立出门采访,回到报社迅速写稿,第二天对比着最终的报道寻找自己的不足。但她表示,专业对口并不是选择来报社实习的最重要原因。“最主要的是,我想学会用记者的眼光去冷静地看待这个社会。”

  C、转变观念,更理性看待社会

  走出象牙塔、走进社会,大学生们大都认为,实习让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转变。“现在我知道了所谓的 ‘新闻价值’真的不是书上几条原理就能说清楚的,这是一种近乎直觉的判断。我的想法也不再那么直线式,什么值得报、什么不能报、应该怎么报,我会结合不同的背景进行思考。”当了两周“记者”的小陈若有所思。

  而在笔记本上写满实习收获的化学系学生小杨告诉记者,在厦门市环境检测所的实验室里,她转变了在校时纯粹做实验的思维方式,“现在,我每做一个实验都会很自然地考虑到节约成本、提高效率的问题”。

  阅读社会这本 “大书”,这也让大学生们有了深刻的感受。“我看到有服务生在客人离开后冲进包厢狼吞虎咽,在上菜过程中趁人不备往嘴里塞菜,在每晚用筷子互相打闹、戳人、蹭衣服。”小吕起初对此感到非常震惊,但之后就逐步接受了这个事实,“待遇不好,客人又难伺候,他们也想发泄。”小吕说,这次实习打破了她此前关于酒店的幻想,让她学会用更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个复杂的社会。

  此外,提高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,这也是大学生在实习中的共同收获。在居委会帮忙调解居民纠纷,在实验室见缝插针向技术人员请教,在处理文案时就具体的细节与其他部门协商,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迅速采访相关目击者……实习生活中的工作要求“逼”得学生们“褪去青涩,‘磨厚’了脸皮”。